课程名称:基础日语Ⅲ(专业平台必修课)
教师简介:郭瑜,女,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讲师,主讲《基础日语》、《日语语言学概论》等专业课程。曾获校课程思政暨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教学案例名称:第七课 ラフカディオ・ハン 课文部分
案例主题:1、闭关锁国和改革开放;
2、明治时期日本本土文化遗失现象;
3、鉴真东渡和阿倍仲麻吕大唐求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汇及句型的意义、接续方式和使用场合。
2、了解小泉八云的生平和文学道路,理解其在日本文化海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了解其代表作《怪谈》的文学价值。
3、理解日本明治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理解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用日语准确熟练叙述小泉八云的生平、代表作及其文学价值。
2、能够用日语对小泉八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贡献做出评价。
3、具有一定的思辨精神,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
(三)素质目标:
1、坚定政治认同,培养家国情怀。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树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4、增强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简介
I. 课前
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传本课重点词汇和句型「~際」、「~といえば」、「~がち」、「~もとに」、「~を通じて」相关的学习资源。然后下达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观看资料自主学习,掌握本课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用法。
II. 课中
1导入
给学生播放小泉八云的代表作《怪谈》中的经典电影片段,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词汇和句型
首先通过随机提问,检查学生课前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情况。其次针对学生网络平台的问题反馈,进行集中答疑,并针对重点单词做强化拓展。
例如:锁国。
思政融入点:引导学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开放和发展的关系,坚定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时代背景
明治时代。
结合PPT文字和图片给学生介绍明治时期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使学生明确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飞跃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政府与民众对西方盲目崇拜,全盘西,日本本土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遗弃。
面对明治社会的文明开化现象,引导学生从正反两面思考,既要充分肯定其进步作用,又要客观分析“全盘西化”抛弃自身传统文化的危害。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倘若抛弃自身的传统文化,即是失去了一个国家的“根”和“魂”。
接下来向学生提问:我们中国近些年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补充比如汉服的回归、《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节目的播出等等。
思政融入点: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眼光看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学生切身感受到的文化传承现象,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4课文分析
首先,让学生通读文章,概括文章7个段落的大意。其次,带领学生逐一巩固本课新学词汇和句型,掌握在课文中的用法。最后,提出以下四个问题,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情况。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小泉八云的生平、代表作品、作品价值及人物评价,巩固掌握相关日语表达。
5主题讨论
本课主题内容是:爱尔兰裔日本作家小泉八云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用英文写下了大量有关日本的著述,将日本传统文化传播到了海外,搭建了日本和海外文化沟通的桥梁。
因此,在小组讨论环节,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升华主题。将视角引入中日两国,具体做法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鉴真图片和《哭晁衡卿》这首诗,引入鉴真东渡和阿倍仲麻吕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了解鉴真和阿倍仲麻吕的什么事迹?他们为什么被后人铭记?他们为中日交流做出了哪些贡献?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思政融入点:通过总结课文主题,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树立本国文化国际传播意识。通过此案例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中日友好交流史,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6小组展示
1、全班35人共分成8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上台总结发言。
2、教师做点评总结。
思政融入点:通过此案例,一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日语专业的学生,将来如何在文化国际传播中发挥自己的桥梁作用,思考如何利用专业优势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III. 课后
作业:你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如何向日本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要求学生以小论文形式提交到超星学习通平台。
思政融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并且学会用日语来讲述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对外传播意识和能力,增强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思政融案例
案例一
将思政内容贯穿到词汇句型的讲解中。
讲到 “鎖国”这一单词时,首先向学生介绍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实行的锁国政策,分析闭关锁国带来的惨痛教训,让学生认识到盲目的排外,不与外界沟通带来的危害。然后通过中国清朝闭关锁国落后世界的反面经验与新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正面经验做对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实行闭关自守只会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时代更是行不通的,我们只有以开放姿态加强与各国紧密合作,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此案例告诉学生要以史为鉴,正确认识开放和发展的关系,坚定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案例二
将思政内容融入课文时代背景的讲解中。
本课主题人物的生活背景是明治时期,学生们都知道,明治时代通过大刀阔斧的维新改革运动,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向西方国家学习,日本成功地“脱亚入欧”,由封建主义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然而学生很少关注当时的文明开化给日本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那就是政府与民众盲目崇拜西方事物,全盘西化成为潮流,本土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遗弃,日渐凋零。因此,对于明治时代的文明开化政策,教师导入思政主题,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眼光看待明治时代的文明开化政策,既要充分肯定其进步作用,又要客观分析“全盘西化”抛弃自身传统文化的危害,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倘若抛弃自身的传统文化,即是失去了一个国家的“根”和“魂”,最后结合我们国家近年来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的努力,比如汉服的回归、《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节目等等,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案例三
将思政内容融入课文内容的讲解中。
本课通过介绍日本明治时期怪谈文学鼻祖小泉八云的生平经历和代表作品《怪谈》,展示了其一生在通过文学作品向西方传播日本传统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在给学生讲解时,对内容本身进行深入剖析,分析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然后扩充文章的时代背景、中日文化交流背景,将文化国际传播这一主题进行拓展升华,与思政教育素材有机结合,育德于教,润物无声。选取的案例是“鉴真”和“阿倍仲麻吕”。唐朝高僧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而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唐朝为官40余载,与王维、李白等著名诗人结下了深厚情谊,作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两国文化的友好交流,为中日友好做出了累累贡献。通过此案例,一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日语专业的学生,将来如何在文化国际传播中发挥自己的桥梁作用,如何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四、案例选用意义
创新思政融合方式。
本案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总结了如下课程思政融合方式:在词汇和句型讲解中,鼓励学生利用日语举例讲述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在时代背景等文化层面的讲解中融入日本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对比,引导学生利用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课文内容讲解中,拓展升华文章主题,引入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这一话题,鼓励学生探讨中日文化传播的意义。以此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创新评价体系,加大思政比重。
采用课堂考核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例与内容,挖掘学生思想深度,突出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自我观点的能力。